
四、玉门关春风难度,魔鬼城雅丹地貌
今天出发前往敦煌,沿途需穿越柴达木盆地无人区,并探访古玉门关遗址和与新疆乌尔禾魔鬼城一脉相承的甘肃雅丹魔鬼城。
我们的车首先要穿越柴达木盆地无人区,临行前设想过可能见到的画面:茫茫朔漠、滚滚黄沙、满目苍凉。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这是我们途中休息时拍的片子,画风明丽着呢。
主要是蓝天白云太给力了!但是后来进入敦煌玉门关景区,画风却来了个大逆转,真的反差太大了。
去往敦煌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的两大关隘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它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了。
途径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玉门关之名,相传因于阗美玉的传说而来,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常借玉门关抒发情志,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就是《凉州词》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打小就会背的诗句。不过今天真的来到这玉门关,才实地见识了什么叫做边关苍凉!如果说穿越柴达木盆地感受到“无人区”的寂寥,但那蓝天白云下起伏有致的山脉、笔直平坦的公路,还是让途中小憩的我们感到一种雄浑美的话,玉门关一带的苍茫与荒凉,确是最最形象地将古诗中的意境展现给我们看了。
举目所见,茫茫戈壁除了黄土就是砂砾,偶有趴在地上的骆驼刺丛泛着一点绿色,但还是难改灰头土脸的主色调,连带着天空也一片灰黄了。这就叫做“春风不度”,如果此时真有幽怨的羌笛响起,怕是真的会催人泪下了。
不过,玉门关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却建得很有现代化气息。
游客服务中心↑↓
展馆中的张骞塑像
1907年斯坦因考察玉门关留下的照片
大屏幕上放映着相关图片与资料:玉门关遗址以小方盘城为中心,各类型遗存包括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8段长城边墙遗址。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 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小方盘城了。远远看着不很起眼的一方土垛子,走进去看还是蛮震撼的,2千多年前不用一砖一石,仅仅靠黄土垒筑,却历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耸立,可以称得上是奇迹了。
走进玉门关↑↓
离开苍凉的玉门关,我们去往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一般俗称魔鬼城),那是另一番景象。
“雅丹”是维吾尔语“险峻的山丘”之意,国际地质学界采用它来作为一种地质遗迹自然景观的代名词,那就是“经长期风蚀,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雅丹地貌景观。由于风的作用,形成风蚀地貌的雅丹景观群;又由于风的作用,使得这数百平方公里的雅丹城堡成为“魔鬼城”(夜晚风肆虐嘶吼产生的效应),于是,这一世界地质奇观成为了今天的旅游胜地。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玉门关西北方,距敦煌市西北约165 公里,地处新疆、甘肃交界处的大漠深处(距罗布泊湖心约120 km)。其地质地理构造及其演变,与新疆罗布泊一带数个魔鬼城一脉相承,都经历了由湖底沉积、地壳变化、雨水冲刷、劲风侵蚀到形成颇具规则的沟谷、高矮不等的土岗和如刀刻斧凿过的雕塑作品的漫长过程。
我看过新疆乌尔禾魔鬼城(它是中国最美雅丹地貌之首),那已经是差不多10年前了,面积、规模没有这里大,但是其雅丹地貌的视觉景观,要比这里丰富。也许是开发得较晚吧,在约400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主要是风蚀作用形成的第四纪地质遗迹和自然地理大漠景观。场面过于空阔,景点过于分散,又没有相应的代步工具供人们深度游览。
不过它的几个代表性景观还是维妙维肖、巧夺天工,尤其是最后的“西海舰队”,场面相当壮观,可惜距离太远,又没有一定高度的观景平台,眼力不好的人领略不到它的磅礴大气。相信随着进一步开发与完善,将来会更值得观览。
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孔雀玉立↑↓
金狮迎宾
西海舰队↑↓
离开雅丹地质公园时看到了这个敦煌地质公园的大门,只见大门两侧的对联写着:“ 看大汉孤烟长河落日,听塞外羌笛胡角马嘶”。
这就是雅丹,它不仅仅是最全面的地质资料宝库,在繁荣的丝绸古道和当今的一带一路征程上,它还是并将继续是,一个个最醒目的天然路标。